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谈谈对刑法修正案〔十〕的几点理解

时间:2017-12-08 14:50:23  来源:  作者:




谈谈对刑法修正案〔十〕的几点理解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下称修正案十〕。此项立法非常之有必要,其并非是一件单纯的普通立法事项,更事关到国家的尊严、民族之精神以及人民的情感。在法治中应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人们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


《修正案〔十〕》明确规定:“为了惩治侮辱国歌的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国歌奏唱、使用的严肃性和国家尊严,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并对构成侮辱国歌罪的罪状作了清晰的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前款是对构成侮辱国旗、国徽罪的有关规定,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修正案〔十〕》的规定已非常清楚,重要的是在司法方面的理解和执行。有过司法实践的人都会想到,此类犯罪的客观方面一般都是表现得比较简单直接,复杂的往往是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方面,很需要作认真深入的分析,才能清楚其主观因素,从而得以掌握和界定其主观方面的恶劣程度和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以作出准确公正的事实认定和量刑。


从《修正案〔十〕》的内容可见,构成侮辱国歌罪的犯意必须是故意犯罪无疑,过失的不能以犯罪论处。但同是故意,也有多方面的主观表现,以下的几点就有可能存在着,不妨作点理性的分析思考:


一种是因对执政党或国家政治制度等不满而引起。


在构成侮辱国歌或是侮辱国旗国徽等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中,这种主观方面的表现不会太少见。本罪虽属于普通刑事犯罪,位列《刑法》第六章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却又因本罪的构成是与国家象征之一的国歌相联,从而难免会有涉及到政治上的主观意图。犯罪嫌疑人或是为了发泄对国家制度之不满,又或是为了通过示范效应而煽动他人攻击国家制度等等,总之心态多种。


很显然,以上的主观恶性最大。居于这样的主观因素,其客观方面的危害性也就尤其深远,其不但侵犯了国家对社会秩序管理的客体,而且还事关到对国家政权、制度、形象的损害。从这点来看,比其他犯意是更为恶劣的。对同种类犯罪,主观恶性大的在量刑时是应当有所从重的。


因此,司法机关在处理本罪时,就很有必要首先去认真地弄清其主观犯意,切忌作简单的了解了事。尤其是在侦查阶段,只有加深了对这方面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在审讯取证中发挥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是因对地方政府一些施政行为不满而引起。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损害到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或是因为建设需要而征地拆迁,或是因为企业改革转制而导致下岗,又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导致个人或某个小团体的利益受损等等,都会引发对政府施政或是对地方政策的不满。当需要发泄这些不满时,这就有可能会在一些正当集会或公共场合中发生侮辱国歌的行为。


在这种主观形态的犯罪中,犯罪嫌疑人未必对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制度有不满心理,地方政府也未必真有过错〔当然也有的有过错〕。其之所以会实施侮辱国歌之犯罪行为,是居于自认为正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解决,因而发泄对政府的不满。他们不外乎是两种目的,一是宣泄对政府不满的情绪,二是通过此方式制造影响以给政府施压从而利己。


综合来看,这类人还是属于比较单一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主观心态,其主观恶性较之于前一种来说要小许多,量刑时也就应当有所考虑了,当然还得结合客观表现来定。


三是因民生问题引发对社会不满而引起。


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一直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这就容易导致个别人因心理不平衡而发生扭曲,进而对社会严重不满。居于这样的心态,为了发泄不满,就有可能实施侮辱国歌或侮辱国旗国徽的犯罪行为。当然,有这种心态的人更有可能实施其他种类的严重刑事犯罪,比如放火、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等,侮辱国歌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


我们从中可见,这类人在实施侮辱国歌犯罪时,在主观上是因民生问题而引起,完全没有政治上的诉求或政治目的。一旦其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就很容易缓解其与社会对抗的心理,所以持这种主观心理的人其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最小。裁判时就应切实把握好。


以上是三种比较易发的主观心态,也许还有别的,此不再赘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遇到上述的第二和第三种情况时,认定其主观方面很需要特别的慎重。若不作认真全面的分析,就很容易判断其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从而导致认定失当。以上三种不同心理的犯罪,尽管其客观方面相像,若是主观方面认定有误,同样也是一种裁判错误。


所以笔者认为,除非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政治目的,否则就不宜轻易地作出这方面的主观认定,更不可仅凭客观表现来进行推定。这样做极易招致不良的社会舆论,从而影响国家的法治形象。


我们分析这些犯罪的主观心态,不是为了掌握哪一些人有可能会去犯侮辱国歌罪,而是旨在提醒司法机关在办理这类案件时,必须要完全弄清其不同的主观意图,以做到准确裁判。这样才能体现出现代法治理念,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


〔原创文章〕

作于2017-11-6


上一篇:论语使用手册1.11 下一篇:论语使用手册1.12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物权期待权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实现
  • 关于王小盾性骚扰的十个假如
  • 送别【反贪即将转隶有感】
  • 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
  • 新形势下监察委的工作思路
  • 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 买到的房屋与样板房不一致能否退房
  • 最全打官司攻略出炉!
  • 让“用心”成为一种习惯
  • 青年岳飞是如何炼成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