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读书 | 专凭常识抬杠

时间:2017-12-08 15:14:40  来源:  作者:

如果我们问今天的一个大学生,他对胡适有多少了解。估计大多数人的认知,会停留在“白话文运动”发起人和“问题与主义之争”改良派代表上面。

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上大学以前,脑子里那点与胡适有关的知识,不过是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几段介绍而已。直到工作时,读到熊培云的几篇关于胡适的文字,才产生一种疑问:也许胡适并不是教科书中写的那个样子。

懒得直接读胡适先生的著作,先在网上淘来一本《胡适口述自传》。整理和翻译的是胡适的弟子唐德刚。读完后,甚是觉得过瘾。不是因为胡适,而是因为唐德刚。

虽是胡适先生的口述自传,但唐德刚的序言和注释却几乎超越原文。字数是一方面,主要是唐德刚的评述太精彩。语言诙谐幽默自不用说,关键是客观、有人情味,并不因为胡适是自己的老师就一味阿谀赞美,而是站在一个常人的立场从常人的想法去看待。

试举一例。

搞文学革命和搞政治革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革命家一定要年轻有冲动。他们抓到几句动听的口号,就笃信不移。然后就煽动群众,视死如归,不成功,则成仁。至于这些口号,除一时有煽动性之外,在学理上究有多少真理,则又不别论。青年胡适的“文言是半死的文字”这句口号,在那时真有其摧枯拉朽的功能,但是这口号本身究有多少真实性也是值得商榷的。

今日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知道任何初民,其语言和文字都不可能是一致的。我国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也都与口语无关。他们的作用就和“结绳记事”一样是一种“记录文字”。同时这种文字是受了文具的影响,写起来愈简略愈好。就拿我国商代来说罢 ,商朝文人要留点记录,他们就要雕龟、刻骨,或漆书竹简。写起来如此麻烦,所以他们记点天气变化曰:“亥日允雨”,他们就不想用“亥那一天果断下起雨来”那样噜苏麻烦了。

古埃及、巴比伦和古印度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据说古印度《吠陀经》的作家们,他们如果在他们的作品上“省”一个字,比他们“多”生一个儿子还要高兴。巴比伦的“泥砖”作家亦复如是,因为一块泥砖实在写不了几个字啊。

……

全世界任何仍在使用的语文,都生存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而一个语言的发展也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司马迁一部五十万言的巨著,都是在竹片上写下的。他和我们用原子笔写原稿纸如何能比?洋人就更为方便了。他们拿起话筒对录音机念一通,然后就用不着管了,女秘书们自然会把他们的“文章”打得整整齐齐。

一次郭廷以先生访美,他看到洋人写文章时的情形,然后中回过头来叹息地向我说:“德刚呀!他们写文章是机械化,我们写文章是手工业,如何能比?”

郭老师这句话只是一句“戏言”,但这句戏言中却含有至理: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不能与一部中国社会经济史分开来读的。它和一部政治制度史,也有分不开的血肉关系。

青年胡适躺在哥大的学生宿舍之内,冥想一番,再和那几位满肚皮英文“教科书”的同学辩论一能,就对全国中国文学史,下起了极武断的结论,而掀起现代中国空前绝后的文学革命的高潮。

吾人今日如平心静气地来把胡老师分析一下,实在不能不佩服他悟性高:举一反三,能把旧文学的毛病,全部揭发,对新文学的兴起做大胆的倡导。所以吾人今日如对胡氏当年那点点浮光掠影的倡导也不愿接受,那我们便落伍到连逊清遗老也不如。但是吾人如只是接受了胡氏的“启蒙”而不加检讨和修正,那我们这过去的六十年也就白活了。有志跟进的青年文学理论家,实在应做更多的努力。

这是对胡适自鸣得意的“文言是半死的文字”的注解,有理有据,大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感,且机智有趣,符合常理,很容易让人接受。

用唐德刚注释文字的观点来看,胡适当然是一个思想、文学大师,但也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早早成名,及环境和知识结构的缺陷,制约了胡适的进步,使其没能充分发挥天才的作用。

特别是,胡适他们那一代人谈到的“问题与主义”,实在是以“小常识,谈大问题”。

因为,“其实那时他们对‘大问题’并不敢接触,例如‘中国何以不能工业化?而日本反可一索即得’。再如‘民初的议会政治,何以全盘失败?’这些有关国族兴衰的‘大问题’,如果没有精湛的(输入的)学理,和有充分资料的研究作背景,而专凭常识抬杠,是不可能有深度的。这种凭常识抬杠的风气,自五四一直延续到六七十年代。

站在专业主义的视角,唐德刚关于胡适靠“常识”“直觉”谈问题的观点,自然是没错的。但是,对于一个未经启蒙、未有常识的国家,我个人觉得“常识”“直觉”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胡适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和“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一样,本来就是常识。

而历史早已表明,没有常识,有意忽视常识,都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

欢迎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晓民之声(ID:vocnxm),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上一篇:前央视名嘴醉驾被刑拘,关于酒驾你了解多少? 下一篇:80后之后,谁还关心土地上种什么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物权期待权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实现
  • 关于王小盾性骚扰的十个假如
  • 送别【反贪即将转隶有感】
  • 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
  • 新形势下监察委的工作思路
  • 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 买到的房屋与样板房不一致能否退房
  • 最全打官司攻略出炉!
  • 让“用心”成为一种习惯
  • 青年岳飞是如何炼成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