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从“省吃俭用”说开去

时间:2017-12-08 15:33:22  来源:  作者:


晚清时期,美国公理会教士明恩溥在中国传教期间,曾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了不少本与中国有关的书,介绍或褒贬中国的风物人情,而让中国人感觉最不服气又最没脾气的则是《中国人的素质》这一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最早的社会学者李景汉,说他在初次阅读这本书的日文译本时,发现那本书的许多空白处有不少铅笔写的批评,其中大部分是别的读者在读时发生的反感,有“胡说”或“放他娘的……”等类的话,就像我们在读书时偶尔也会把随感写在页边一样。而作为中学生的他,对于明氏的描写颇不以为然,对书中不少地方也会发作几声“岂有此理”的“怒评”。确实,在该书中,明恩溥说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心智混乱、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和公共精神等,总之中国人简直就是文明人的异类。听着这样的批评和讽刺,“面子要紧”的中国人当然不舒服,想要反击,却又觉得他说的有几分道理,也只能“认”了。

其实,明恩溥对中国人特性的描摹确是有其精准独到之处,正像李景汉过了多年之后,再读《中国人的素质》的英文原本时,才发现明氏“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现象,可谓观察精密,独具慧眼,而且他那描摹入微,写实逼肖的能力”,即便在国人中也是凤毛麟角的。这一点,几乎每个读者都能体会得到。比如说,在该书第二章中,明恩溥谈到了“省吃俭用”这一特点。他说中国人在各个方面都是“极度地俭省”。吃的方面,巨大的人口只用很少的东西糊口,如稻米、各种豆制品、小米、蔬菜和鱼类,只有在节日或其他特殊场合,才会有点儿肉吃。然而,与食物的简单粗劣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中国人高超的烹调技艺,而且饭菜在烹调时极少浪费,样样都要物尽其用,每顿饭剩下的东西下顿都会端上桌来。与做饭相关的节俭的例子,则是中国人极好地处理了燃料匮乏和治锅材料之间的关系,燃料用的都是树叶、杆儿和庄稼的根,任何一个最小的孩子,即便他什么也干不了,至少还能捡点儿柴禾,这样的“燃料”只能要求制作的锅底越薄越好。在穿着方面,每一个中国妇女都懂得最大限度地利用布料,再小的布料,女人们都会使其以最美的或最物尽其用的方式出现,哪怕一片小碎布条也足够用来纳鞋底。还有每一页的旧账簿,都会被用做窗户纸或者灯笼纸,这或许有“敬惜字纸”的含义吧。在明恩溥列举的“省吃俭用”的例子中,有些让人觉得超出了人的合理想象,比如他引用的美国北长老会教士、岭南学堂第二任监督香便文(Benjamin Couch Henry)在《基督教与中国》中的一个例子:香便文被三个苦力抬着走了二十三英里路,花了五个小时,这三个人接着又返回广州,去吃专门为他们留的早饭,早饭前走了四十六英里路,一半的路还在抬人,目的则只是为了省五分钱!些事例则让人心酸比如说有一位老年妇女,拖着痛苦而缓慢的步子蹒跚而行,原来她要去亲戚家,那个地方方便去祖坟,因为距离缩短了,可以节约抬棺材的钱!

在这里,明恩溥只是如实地描摹了中国民众的一种生活状况,而与此相关联的则是中国人的一个让人羞惭的特性,那就是无分高低贵贱的喜欢“揩油”。关于这一点,我国著名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的蒋梦麟,在他的《西潮·新潮》中也有所揭示。他说,在满清时代,“变相的陋规恶习甚至流布于小康之家,厨子买菜时要揩油,仆人购买家用杂物时也要捞一笔。尤其在北平,仆人们来买东西时,商店照规矩会自动把价格提高一成,作为仆人们的佣金,这在北平通俗叫做‘底子钱’。”这种揩油的习性不仅存在于中国人的圈子里,在大使馆也概莫能外。蒋梦麟说在北京某大使馆的厨子,每买一个鸡蛋,就向主人索价一毛,而大使秘书的厨子为主人买蛋,却只索价五分钱一只。当大使的夫人问自己买鸡蛋为什么要比秘书太太的多花钱时,她的厨子竟然回答说是因为大使的薪水比秘书先生的高!除此之外,汽车主人也常常会发现汽油箱“漏油”,其原因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司机也会“揩油”!

明恩溥所描摹的中国人可悲复可悯的“省吃俭用”,与蒋梦麟所揭示的国人喜欢“揩油”的这种可憎复可恨的陋习,其背后的缘由即在于传统中国社会民间普遍的贫穷。而造成贫穷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单一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结构,有限的生产与人口膨胀之间的矛盾,低产量的农作物等等,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官员无尽的搜刮、需索和陋规的无处不在。正像瞿同祖先生在《清代地方政府》一书中所说,陋规通过在每一个可以想象的场合收费,中国官僚体系每一层级的成员们都能补充他们的收入,虽然它是不正常的贱鄙的,但却又是被确立和承认、并为广泛接受的事实。”陋规费几乎“无人不取,无地不然”,譬如州县官可以不付分文地向老百姓强索财物,或以低于市场价的“官价”向百姓强购,而衙门每天必须的消费品——大米、肉类、薪柴、炭、棉布、丝绸等,或向商人无偿索取,或以“官价”购买。可以说,几乎所有不能由政府预算供给的衙门费用,都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的陋规费,也就是以当地老百姓付费的形式来满足,而当一个里长或衙门雇员被州县官索要陋规费时,他就会转向普通老百姓索取,然后自己扣留一部分后,其余的再上交州县官。在这样的层层搜刮盘剥下,老百姓不仅要负担正常的税费,而且还需缴纳各种陋规费,由于“无事不私派民间,无项不苛敛里甲”,重负之下的百姓,除了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外,遇到合适的机会时自然揩一把油,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本文写作的意图,并不在于给中国人“极度地俭省”和“揩油”的陋习找说辞,而是觉得大抵一种生活习惯或民族习性的养成,总有其不得不然的缘由。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提倡省吃俭用是不合时宜的,比如今天的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炫富或浪费;在一个制度良好的时代,苞苴不行,簠簋未坏,揩油者自然也无处遁形。明了其腐坏的原因,而后做积极地改变,自会收到实效。正如一生致力于“国民性改造”的大先生鲁迅,在他去世前不久希望有人能将《中国人的素质》一书译出,为的是“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上一篇:虐童事件追责不应止于涉事幼师 下一篇:谁来管管屡屡肇事的儿童玩具枪?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物权期待权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实现
  • 关于王小盾性骚扰的十个假如
  • 送别【反贪即将转隶有感】
  • 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
  • 新形势下监察委的工作思路
  • 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 买到的房屋与样板房不一致能否退房
  • 最全打官司攻略出炉!
  • 让“用心”成为一种习惯
  • 青年岳飞是如何炼成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