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花草茶事

时间:2017-12-08 13:53:28  来源:  作者:


周日在家,看李澜的花草茶事,挺有意思。室外有雨,家人外出,最是清闲之日。那天在银行查询,得一花草茶的方子,就印象所及,记录如下:荷叶一小撮、山楂四片、贡菊两朵、柠檬一片、红枣一粒、枸杞少许、决明子适量(血压高、血脂高者加,低者勿用),哦,还有粉玫瑰两朵,我还只齐了最前面四样,泡了喝也还不错。你可以试试,推荐女士(男士或也可以)。


李澜的花草茶事中,有时会抄旧文,老舍写小儿的一篇妙趣横生,郁达夫写江南的冬,若说扬城的冬。严歌苓《小姨多鹤》也看过,却没有发现那几处细节的不严谨,读书应进得去也该跳得出,有自己的眼光和想法。


平生读书只求“有意思”,往往不求甚解,会追着一个作家看,写《二十二条军规》的海勒、写《月亮与六便士》的毛姆、《1984》的乔治奥威尔,写胡适的唐德刚,写万历十五年的黄仁宇、写《绿毛水怪》的王小波,最近有刘瑜、刀尔登。当然,个人也觉木心并不如陈丹青所说写得那么好。


从小学就开始看的世界名著、古典文学名著,更是许多。看书要有触动。若不能触动,不看也罢。那么小的年纪,我就看过《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现在回想真不知当时看的是什么意思。幼时该看《海的女儿》这些童话才对。我却是陪雨晨看了《彼得.潘》《爷爷变成了幽灵》还有许多的儿童作品。


还有一些作品,看时并不知是名家名作,却被打动,比如《边城》。后又看到有论者言沈从文《丈夫》这一篇小说更在《边城》之上。对作品的评价并不要取得共识,该有自己之见,这篇评论有读者自己之见,就很难得。




附加相关评论:

青花瓷盘子的日记

青花瓷盘子的主页

广播

相册

日记

喜欢

豆列

由沈从文开始胡扯……

2011-09-27 03:01:58

  仍是微博引发的话题,微博上有个叫世界解密档案的用户,发了这么一条微博:

  沈从文,来自农村,爱打扮,狂追他的女学生张兆和。张拒绝,沈从文向胡适哭诉。适逢张兆和也来找胡适投诉禽兽老师。胡适劝道:他顽固的爱你。张回答:我顽固的不爱他。随后沈从文以自杀相胁,张兆和遂屈服,嫁于沈从文。不久,沈从文出轨,又顽固的爱上了女诗人高青青

   何神经慷慨激昂的发表了很多观点,http://weibo.com/heann 因为他常年刷屏,所以如果要查询的话,找2011年9月26日的就好了。他今天的很多观点我是认同的。划拉几个字回应一下,但是毫无章法,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纯属胡扯。

=====进入正文开始胡扯的分割线=====

   我看过一部关于贝多芬的电影,叫做《永恒的爱人》(不朽真情、Immortal Beloved),一改传记片的严肃而发掘贝多芬的风流史,甚至扯出这位爱人可能是和贝多芬水火不容的弟媳……电影拍得极好,看完了心里有点莫名的动荡感。钩沉风流史总是会让观者游移于偷窥的愉悦、颠覆的快感、质疑的心结甚至愤怒的爱戴中——普罗总是在男女之事中获得一些快乐的,这倒不是坏事,总可以多推广几个人名。

   沈从文追张兆和一事,我倒很愿意采信张充和的《三姐夫沈二哥》,这是心里存在美好念想的执念,也是好文字在心里久不散去的余音。家人叙旧,有格外的情趣,而免了别的作传记者初始之心中的褒贬;自然也有格外的掩饰,只剩下暖的情怀而规避了生活惨烈质朴的琐细。

   我读沈从文很早,但读《边城》很晚。小学毕业快上初中的时候在家里翻出一本现代小说文选,读到《萧萧》和《丈夫》两篇。当时觉得前一篇明白故事了,后一篇没懂;前一篇揪心,后一篇也揪心。又过了一年重新看《丈夫》,才恍然的觉出其中的好来。我一直深幸自己没有在一开始就陷入《边城》的境界里,后来更大一点时读到这篇最著名的代表作,怅然若失,没想到就是这么个小清新的故事。

   自然这小清新的爱情是写得极好的,我迄今也仍很爱这个调子的怅惘,如所有激动的女生一样,在学院放《八月照相馆》的时候跑去撒眼泪。但是这故事和《萧萧》一比,就弱了。倒不是弱在所谓命运或者人性这种很容易联想到的词汇上,而是气场不如《萧萧》迫人。《边城》是缓流,清荡荡淌下;而《萧萧》是登高,一步步逼上去,把人逼到高出了,气喘吁吁看见雾茫茫一片,并非好风景,心里自然灰成一片。《丈夫》就更好了,都不去逼人,倒化开了纠结处,文字又狠准,气相真好。若拿唐诗来比,《边城》似王摩诘,清淡隽永却也没有更多可咀嚼处;《萧萧》似李义山,字字句句都是抓人的,自有情怀,而又工整造作了些;《丈夫》似王子安,我手写我心,看似放纵却又极尽讲究,好极了。

   但是王勃不仅在初唐放肆青春,还把上官仪的遗风彻底洗脱,更给后世留了典范。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不废江河万古流!沈从文完全不能和此等境地比,写瑟缩不要紧,但自己不能瑟缩了,沈从文时时显出他的温柔处,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死穴。我小时候常想一个让自己不知所措的问题,就是我到底应该最爱鲁迅呢,还是最爱沈从文?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完全不复存在,岁数略微大出那么几岁以后,这个问题就自然消失了。

   而现在回头想这个问题,做出抉择的理由恐怕还因为鲁迅在现代性上走得更远。沈从文的在写人性的时候,鲁迅已经在写更残酷的规律;而沈从文在描摹的时候,鲁迅已经在实验。中国叙事艺术一直没有向更尖锐的文本形式进化,八十年代的小说家们曾经有过尝试和机会,而这个推进稍瞬即逝,或死于老化、或死于心魔、或死于春夏之交…………死于他们开始写电视剧挣钱。对作家个体提出这种要求似乎过分了,但是沈从文是有机会的。我一直觉得他的无力恐怕不全是外界的压力,而自身的绵软枯竭亦是原因。其实吴组缃的《菉竹山房》也很好,只是吴只得了这一篇,不能因为沈写了那么多的湘西,又多有好文字,就统统一色的抹匀了说事。他有《丈夫》的故事和写法,其实是可以走得更远的,可叹了。

   文脉师承这个东西,真要气势足够了才能一气传下去。萧红师法鲁迅,便有《呼兰河传》、《生死场》这样刺骨的文字,但汪曾祺俨然只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逗趣可亲、名士风流——难堪大家。

   但我仍很爱沈从文!中国人应该感谢沈从文的。八九十年代重新翻出这个人的时候,他带来了更绵密的爱情、更悠长的乡愁、更触及细微的感触。暴风骤雨的文字已经统治人心太多年,而反击这暴风骤雨的是撕心裂肺的嚎哭。意识形态甚至改变了人们的话语方式,语言形成了硬度和惯性,不管思维向哪一个方向去,语言都带着朴素得无奈的粗粝。多少人是读过沈从文以后,才恍然现代汉语还可以有这样的形态……

   我因此很厌恶所谓民国范儿这种词汇,这似乎成了某种好让自己解脱的释压剂,更浮华成服装歌曲或小启迪、小段子,沦落成猎奇和无谓的怀旧。殊不知那几十年里,是有南渡北归,是有一个个人在真切做着一点一滴的尝试的。如沈从文,他没有走得多远,但他在营造自己的语言方式,还留些许温存感伤,这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了。……在这之后的漫长时光里,汉语文法和书写,又有几处突破?民国让人痛惜的,是这样初现端倪的脉络,细细的细细的就弱下去了……

   比之鲁迅,其实对沈从文的读解更令人无奈。比如谢飞老师的《湘女萧萧》结尾处加入女学生对长子的指责,直把这个故事扔进了批判封建主义的深渊,实在是一个让我不忍卒睹的处理。凌子风的《边城》则是另一种惨烈,不遗余力的展示,看似在复制原著却热闹得多余,把打酒、龙舟和捕鸭都做成了生硬的元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喧嚣是要表达什么,导演似乎全然懵懂。而娜仁花毕竟是蒙族,再纤细也不像萧萧;千挑万选的戴呐也少了翠翠的灵动与哀伤。这是三代四代的局限,若五代来拍断不至如此。我一直觉得沈从文作品被改编电影还是过早了,可惜。

  沈从文后期做研究的态度真是我景仰的!



上一篇:12·4宪法日:乡村法治亟待推进 下一篇:离不掉的婚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物权期待权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实现
  • 关于王小盾性骚扰的十个假如
  • 送别【反贪即将转隶有感】
  • 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
  • 新形势下监察委的工作思路
  • 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 买到的房屋与样板房不一致能否退房
  • 最全打官司攻略出炉!
  • 让“用心”成为一种习惯
  • 青年岳飞是如何炼成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