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身背行囊的历史学家

时间:2018-01-15 21:40:51  来源:  作者:

与自然景观相比,我对人文景观更有兴趣,因为从那些老物件身上能读出前所未知的故事。比如,第一次站在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前,看到大佛法相庄严的面容,其震撼至今犹在眼前。还有大佛旁挺立的罗汉,一个个姿态各异,从手势到身体线条,清晰有力,造型的水准今人未必能够超越。但游览人文景观有一个不便之处,那就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再怎么看也难窥得其中奥妙。2016年,跟兄弟驱车到嵩山少林寺,谁成想,从景区入口的广场开始,整个嵩山似乎塞满了各路摆拍的游客。古刹正门前,连拍照都找不到空挡。心中不快,干脆没进去,只是在周围闲逛了一圈。少林寺外围有塔林的一角,埋葬着千百年高僧的佛塔被岁月洗刷地斑驳老旧,游客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趟下来,感觉白走了一遭,除了人,什么也没看到。

如果能跟罗新这样的历史学家一道游览古迹,大概不会有不得其中奥妙的遗憾吧?读他的《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一书,我忍不住这样想。尽管年过五旬,按年龄算已经快步入老年,但是,北大著名中古史学者罗新大概不服老,甚至“聊发少年狂”,徒步走完了从北京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的元朝辇路,亲自考察了一番自己研究的主题。所谓辇路,指的是蒙古族治下的元朝皇帝为了避暑,每年春夏之间必然要走的一道专属道路,从元大都北京一直到元上都锡林郭勒。名义上是避暑,大概是作为马背上的民族的蒙古族统治者,每年都要回到自己的兴起之地视察探看,重温一下古老的生活方式。

近代之前,北中国一直是政治和战争发生的中心。从汉朝与匈奴旷日持久的战争,到五胡乱华,再到清代皇帝周期性地奔波于北京和承德之间,汉民族和北部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纠葛从未停止。再加上,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丝绸、瓷器和番茄等等,成就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中的诸多重大事件。在此过程之中,民族逐渐交融,形成如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可以说,一部北部边疆史浓缩了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历史。

作为身背行囊的历史学家,学者罗新做到了“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一路行,一路看,从个人遭遇到故垒遗迹,从历史中国到当下中国,作者且行且思,且行且记。对于不能身临其境的读者,罗新留下的记录,不是朋友圈里靓丽的诗与远方,而是一次贴近地面的远行。


罗新:《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新星出版社2018年版。


上一篇:好案例:裙子刮破以后 下一篇:律所体制不改,青年律师路在何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物权期待权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实现
  • 关于王小盾性骚扰的十个假如
  • 送别【反贪即将转隶有感】
  • 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
  • 新形势下监察委的工作思路
  • 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 买到的房屋与样板房不一致能否退房
  • 最全打官司攻略出炉!
  • 让“用心”成为一种习惯
  • 青年岳飞是如何炼成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