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情法兼顾之两难

时间:2017-12-08 14:57:38  来源:  作者:


(漫画/曹一)

   据媒体报道,201759日,居住在广州市越秀区西华路的83岁的黄老太,趁其他家人离开之机,将其46岁的“智障儿子”杀害,随后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黄老太在供述中称,她的小儿子黎某乙,在出生后即被确诊为大脑发育不良及软骨症,不会说话,生活也不能自理,到三十多岁时,大脑衰退加快,身体也越来越差,再加上臀部肌肉逐渐萎缩,只能长期卧床,活得很痛苦。黄老太悉心照料儿子四十余年,47岁时即为此申请了退休。随着年事日高,担心自己离世后黎某乙无人照顾,遂产生了喂他吃安眠药弄死他的念头。在动手前,黄老太还在纸上写明其小儿子的身体状况,并表明整件事情均由她自己一人决定,与他人无关。越秀区法院在审理此案后认为,被告人黄某某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同时,因有自首、犯罪时年满75周岁、认罪认罚、得到被害人家属谅解等从宽量刑情节,“其悲可悯,其情可宥”,于1026日对该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黄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宣判后,控辩双方均表示没有意见,该判决遂为终审判决。

报道中称,在庭审现场,黄老太的众多亲属出庭作证,为其求情。黄老太的大儿子黎某甲证实,其母亲一直与长期卧床的弟弟睡同一间房,给弟弟喂饭。他虽曾劝母亲将黎某乙送至政府福利机构安置,但老太太担心照顾不周而未能成行。他认为母亲不同于一般的杀人犯,其本意并不是想害弟弟,“她是想帮弟弟解脱”。黄老太的小姑子黎某丙也到庭作证,证实其嫂对黎某乙照顾非常好,“我也觉得我嫂子很苦”,尽管她不赞同杀子行为,但也希望法庭能对年迈的黄某某从宽处理。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出庭作证时也表示,残联会定时发放残疾金,平时也有义工上门帮忙,也曾多次动员让黎某乙入住福利院,但都被老太太拒绝了。

判决做出后,该案审判长、越秀区人民法院院长万云峰曾向记者阐释了判决的理由,“这件案非常特殊,黄某某是因爱杀子,与其他暴力性故意杀人有很大区别,反映出被告人作案动机并不是十分卑劣。本案事实清楚,主要是如何处理好情、理、法的关系,如何做出既合法理又合情理的判决,这是需要认真平衡和考量的。”

与其他社会热点问题不同,该案判决经媒体报道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把网友们分成针锋相对的两派。相反,人们更多的是同情这个已入耄耋之年的黄老太,在其风烛残年的时候不得已做出这样耸人听闻的事,可能“需要比自杀更大的勇气”,而作为一个母亲,她的心该有多痛!对于法院的判决,网友们也认为“法律不外人情”,法律既是严肃的,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法官能合理合法合情地运用法律,正是我国司法体制进步的表现”!

确实,面对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人伦悲剧,法院的判决确乎顺应了国人朴素的情法观,即“原情审法”“酌理准情”。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而在司法方面,则早已形成了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的诸多原则和制度。在传统法文化中,人情所代表的伦理道德是法的根据,法律应据此而适时变通,而在具体的审判过程中,如发生伦理道德与法相抵触的情形,审判官又当“屈法以申情”。日本的中国法史学者滋贺秀三就断言“情理经常在法官心中起作用”,甚至可以说“国家的法律或许可以比喻为是情理的大海上时而可见的漂浮的冰山”。

审判官考量的“情理”,既有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自然情况,也有导致犯罪发生的具体原因或心理动机,而在黄老太杀子案中,这两方面都属于可原宥之“人情”。人大法学院的马小红教授,对我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有独到的研究,她在《礼与法》一书中,曾系统梳理了古代社会对孤寡老弱笃疾者怜恤宽宥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儒家经典中曾有过“三赦之法”,即“幼弱”“老旄”“蠢愚”三种人犯罪时可获得赦免或可改重从轻。“幼弱”为78岁的儿童,“老旄”为80岁以上的老人,“蠢愚”即痴呆之人。汉律则规定了“年未满八岁,八十以上,非手杀人,他皆不坐。”到唐律时则更为详备,规定70岁以上、15岁以下及废疾之人,犯一般流罪以下,以收赎代刑;80岁以上、10岁以下及患有严重疾病者,犯死罪则上请皇帝定夺,听敕处分,犯其他的罪则皆免于刑罚制裁;至于90岁以上、7岁以下的,即便是犯死罪,也不予处罚。我国现行刑法有“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即是对我们传统法律文化中恤刑观念的吸纳和继承。黄老太在“作案”时已是83岁的高龄,符合我国现行刑法法定的从轻或减轻情节,也就是说,法院的判决既符合法律规定,又体现了传统法文化的精神。

台湾学者刘馨君在《明镜高悬——南宋县衙的狱讼》一书中说到,亲民官在判决民讼时,“法”固然是恪遵不可违离的宪纲,但察其“原情”又是定罪的基础,也即当时的地方官所谓的“听讼之道固当执法,亦当原情”,而且在《名公书判清明集》中也有这样的判文,“决断大辟公事,要见行凶人起争之因,所谓原情定罪者是也。”作为审判官,必须了解行凶杀人的“起争之因”,才能决定大辟死囚的罪与罚,切不可固执于“杀人则偿”的一定之法。黄老太杀子案确实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不过她的“杀人之因”恰恰是出于对其子的爱,基于对自己身后其子无人照料的担忧,其情可悲复可叹,可悯复可怜,实属可以“宥过”的情形,法院的轻判也因此而赢得了人们的赞同。

不过,在这个被社会广为认可的“情法兼顾”的判决中,总让人觉得我们忽视了什么。仔细想想,应该就是那个被黄老太杀死的儿子黎某乙的权利。我们把关注点置于黄老太照顾儿子的辛苦上,她所做的一切,包括她拒绝将其子送往福利机构等,都认为是符合人之常情的,甚至在她杀子后,还被冠以“爱”之名,她的令人心痛的抉择也赢得人们广泛的同情。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她的儿子,即便“智障”,即便生活不能自理,即便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也有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下去的权利,这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利,任何人,即便是他的母亲,都不可以任何理由,即便是以“爱”的名义,去杀死他。黄老太作为黎某乙的监护人,当她“没有能力再爱”时,必须有一种机制能使他人或机构“接盘”,让其子继续活下去。黄老太虽生养了黎某乙,却绝没有剥夺他生命的权利。在有关这个案件的讨论中,我们认同法院判决中情理法的结合,只是深深体味到在“原宥”黄老太杀人之情时,却又实在无法兼顾其子的正当法律权利的两难。或许只有在完善监护人制度与提高福利机构的信誉后,方可避免同样悲剧的发生吧


(2017年11月4日专栏)

上一篇:爱与诚间的信仰 下一篇:阻碍我们的爱与幸福的是什么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物权期待权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实现
  • 关于王小盾性骚扰的十个假如
  • 送别【反贪即将转隶有感】
  • 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
  • 新形势下监察委的工作思路
  • 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 买到的房屋与样板房不一致能否退房
  • 最全打官司攻略出炉!
  • 让“用心”成为一种习惯
  • 青年岳飞是如何炼成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