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一个神秘的数字——读《人类简史》
我之前就在机场的书店内看到过《人类简史》,但总觉得这一本薄薄的书能够写出什么东西,还不是草草几笔勾勒一下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完了,能有什么好看的,于是也就没有打开阅读这一本书的冲动。我现在才发现,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多么致命的偏见,我差一点就错过这样一本极具分量的好书。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位爱书的好友的推荐,所以这次才下决心买到这本书,并且迫不及待地打开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领略它的独有风采。
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并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是贯穿这本书是中的一个观点却早已经表露——人类的社会是建立在虚构的故事基础上,人类发展的想象力维持和巩固着人类社会所有的关系。而这样的一个观点,的确可以给与我们多启发性的思考。而我在这里只是就书中的某一个章节的一部分内容展开自己的思考。这本书有待挖掘的东西很多,我希望这篇文字算是一个开始吧!
《人类简史》的第18页这样写道:“等到认知革命之后,智人有了八卦的能力,于是部落的规模变得更大,也更稳定。然而,八卦也有限制。社会学研究指出,借由八卦来维持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左右。只要超过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就无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员的生活情形。”150无疑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我看来,这也许正好就是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界限划分的一个数值,即团体人数小于150的就可能形成熟人社会,而团体人数大于150就有可能形成陌生人社会。
在一个熟人社会里,人与人有深入的了解,也能够互通信息,彼此合作,而不需要正式的规范、职称等制度的约束。人与人的相互评价就可以确定是否能够进行交易,而且这种交易同样具有效率,并且充满了感情。对于人来说,小国寡民,这可能就是最理想的社会。如果将人数控制在150人以下,这个社会是可以形成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例如像家庭、像个体工商户、农业承包户,甚至想合伙,有限责任公司,这些人合性很强的团体,正式的规章制度实际上收效甚微,其根本作用的还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对称性,从一个人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中看待一个人是否值得与之共事(合作)。
然而团体人数一旦突破150人,也就是有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这种人际关系的正常运作就难以满足整个团体运作的需求。于是,什么理念,什么规章、什么制度、什么法律,甚至包括宗教便应运而生了。而这些东西诞生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人与人的合作。你也会发现,团体的人数越多,一些虚构的东西就会越多,乃至于到了国家,联盟地发展,正如《人类简史》所述,正是通过一些虚构的故事形成团体的共同信仰,从而将其凝聚在一起。因而,很多东西只是因为相信,所以才会存在。
如此而来,我们似乎也就可以明白,一个国家为什么要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自己的“政治正确”?一个企业为什么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人类社会又为什么会出宗教,神话这样的东西?我们的社会又为什么要有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这是我们共同的想象,因而,我们相信,只要有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合作,实现互通有无,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这里的问题在于当一个团体的人数超过了这个临界值——150的时候,我们依然固守着熟人社会人际关系运作的规则,而很难现实的转型。就像一个律所,在未达到规模之前,我们还处在熟人社会之中,尽管律师是最懂法律的,但是在一个小的合伙制律所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充满感性情的色彩,大家其乐融融,可以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当然不是说没有纷争,利益的纠葛永远都是存在,但是处理利益纠纷的方式却是不同。
当一个律所的规模发展到150人以上的时候,如果还是固守传统小所的模式,就可能会出现危机。但是,一个团体由小到大,一般很难摆脱传统的束缚,尤其是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不断由成功走向成功的过程,人们往往会认为传统模式是成功的关键。因而,150最终往往会带来是难以适应之后导致的衰落。这样的教训实际上是很多的。当一个团体以规模获得胜利的时候,就极有可能形成规模依赖,这时候要不打破这种规模依赖,要不通过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克服这种规模依赖。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就以律所的发展为例,律所的规模一旦超过150人,就会寻求通过开分所的方式削减这种规模,要不就会出现团队人员流失,尤其是骨干力量的流失,甚至团队集体出走的方式来打破规模依赖,这是一种很糟糕的情况。再一种就是试图通过公司化来克服规模依赖带来的弊端。一个律所何去何从,在今天的社会越来越来成为一个问题,小所有小所的危机,大所有大所的苦恼,我们该凭借什么样的想象,构建我们共同的故事。
150是一个神秘的数字,至少在《人类简史》中表现出其神秘的一面。《人类简史》构造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以虚构故事为基石的人类历史。给了我们另一种思考的可能性,这是一次思考的盛宴,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笔触,看到人类命运的另外一种状态,历史也可以这样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