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宪法学专题》课堂互动式教学创新实践与探索回眸(两则)

时间:2018-01-09 22:51:34  来源:  作者:


博主按:在法学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完全有条件将“具体法治”和“微型民主”的理念作为教学方法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之中的。一则,始终贯穿“具体法治”和“微型民主”的形式或程序,二则,与教学的核心内容即民主法治完全联系起来。在法学教育中,只有将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统一起来,才能够通过“cultivation”(熏陶或培育),将法治和民主这样的人类高级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的心田。民主和法治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情感,是一种品味和性情(正义是一种性格),获得或找回这样的情感,“education”(教育)不能胜任,“forming”(形成)也不能指望,非“cultivation”(熏陶)不可。另外,在今天,也就是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的要旨是在有限的时空内,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提供“face-to-face communication”(面对面的交往)条件,否则,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在慕课或远程教育时代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讲话”式教学,重返古典“对话”式教学,也是一种新时代的新趋势。

在法学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近年来,之所以考虑将内容与形式完整统一起来,实是受到了贺卫方《具体法治》,牛铭实《豆选》,徐勇教授及其村民自治研究团队的基层“民主实验”,以及享利.罗伯特《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启示。2015年9月,在中央党校学习结束后,我提交的作业题目就是《作为教学方法的“豆选”——在高校贯穿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探索创新实践》。特别感谢这些师长提供的智识启发。法治中国不是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之中。

民主法治:从豆选重新出发!http://images.fyfz.cn/b/838725http://images.fyfz.cn/b/826239



邵吉梅:创新、探索、实践的回顾——从课堂教学切入

叽叽数语绕学堂,畅所欲言论古今;

叮叮铃铛敲耳际,欢声笑语学新知。

一、豆选组长及课代表

在教学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班的宪法学专题课堂就积极响应这一号召。

在选举组长和课代表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实行了“豆选”制度。首先,豆选制度很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我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用于农村基层选举来表达民主。这种制度为什么会在农村盛兴呢?究其原因是村民们大多都是不识字的农民,通过“豆选”这种最基本的选举方式从地主、土绅手中夺取农村治理权,以体现民主的意愿。这种选举制度,在今天的宪法条文中是没有规定的,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豆选”制度的特殊性。

其次,在课堂选举的过程中,老师拿来了三个纸杯和半碗黄豆,同学们以自荐的方式选出了三名候选人,然后老师让这三名候选人站在讲台上,并询问是否有弃权的同学,大家纷纷表示没有之后,又给剩余同学一一发放了黄豆,每人一粒,接着又给每一名候选人面前放了一个纸杯,并说明了选举规则:一粒黄豆代表一张选票,手持黄豆的同学只有一次投票机会,且只能投给一个人,每次往自己选定的候选人纸杯中放入黄豆的时候,要做到声音很轻的投放,全班同学分为两个组,每组一个组长,得票多者为组长,得票最少者为课代表。讲解完选举规则,老师让三名候选人背对纸杯,持有选票的同学一一投票。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井然有序的进行着这一严肃的选举活动,一会儿的功夫,投票就结束了。

然后,三名候选人退回到讲台的一侧,记票环节开始了。在同学们中再一次自荐了两个人,做为记票员统计选票,一个同学数每个纸杯中的黄豆粒,另一个同学监督是否有徇私舞弊行为,很快统计结果显示:许根豪所获选票最多,接下来是李亚茹,武萱所获选票最少。按照选票规则,得票多者为组长,即许根豪和李亚茹是组长,武萱为课代表。大家肯定会很疑惑,为什么票数最少者为课代表呢?其实这一规则不仅体现了民主原则,而且体现了公平原则。因为获票最少的那个同学看到自己的选票很少,心里肯定会不平衡啊,甚至会有嫉妒心理,为了使这一制度更加民主,所以得票最少者就是这门学科的课代表啊!这样的“豆选”制度,充分的体现了这是一种可操作的民主,是将抽象的法制具体化。

最后,就是职能分工问题了。权利和义务总是相辅相成的,有权利就得有义务,所以老师给两个组长和课代表详细的说明了各自的工作。两名组长的工作是:将每个组的组员以五到六个人为一个小组,分成三个或者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形成一个小组长负责每一堂课的问题回答,且每个组员轮流发言;课代表的工作是:掌控时间和收发课堂手记。计时工具为铃铛,每次发言时间不得超过规定的时间范围,如若时间已到,不管发言是否结束,铃铛响起,即刻停止。讨论环节的时间范围,也是如此。课堂讨论时间为15—20分钟,每组代表发言6—10分钟,老师总结5—10分钟,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发言2—3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二、教学过程——动手、动口和动脑“三动”统一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的引导和同学们的发言使得课堂氛围相当活跃,真可谓互动式教学达到了完美的状态。在讨论环节,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言,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参考文献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条文,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讨论的问题的个人观点,大家都畅所欲言,知识点相互补充,然后把本小组成员的观点整合之后,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推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问题。这样的面对面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们讨论问题,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会对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做出补充,并针对所回答的一些观点而提出问题,每到这个时候,就是全班同学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了,大家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也是这个时候,教室里会响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每一次精彩的发言,都少不了两位组长的有序组织和课代表严格掌控时间。两位组长有序的组织各自组内同学回答问题,在时间上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范围,在空间上井然有序的按分组编号回答问题,这极大的彰显了程序公正的原则;而课代表呢,摇着铃铛严格掌控时间,这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更是约束同学们遵守时间规定,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言简意赅的陈述观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效的事情,这是对时间最大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好的进度安排就是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这句话,在我们的课堂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每一堂的课程内容结束后,老师要求同学们当堂完成一张A4纸大小的课堂手记,手记内容可以写自己对本节课所探讨问题的观点、别的同学的新颖的观点、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最重要的是要画出自己的心智版图,里面容纳对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就是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如此灵活的、自由的课堂教学,写起手记来当然是得心应手了,一份具有独创性的课堂手记妙笔一挥即可完成。

三、老师总结

在这一环节里,留给老师的时间往往是最少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名老师的高质量教学水平就是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只是一个引路人,点到为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王老师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课堂氛围甚是活跃,再加上老师的自律性特别强,他会提醒课代表控制好时间,以免自己拖堂,影响同学们上下一节课的心情。正因为他严格要求自己用铃铛来掌控时间的优点,所以王老师得了一个“铃铛先生”的美誉。每节课上老师的总结,总是那么精益求精,给我们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指引出一个方向,让我们自由思考,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这样独具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我们容易掌握知识,牢记知识点,而且容易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四、心得体会

面对王老师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特别喜欢。研究生的课程本来就少,像这样的教学互动少之甚少,所以我们都倍加珍惜每一次的课堂讨论,每节课下后,同学们都意犹未尽的再讨论一会儿,久而久之,我们都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用一些观点去解决其他课程的问题。这也是老师教学的成功之所在,“传道、授业、解惑”不正是如此吗?

作者简介:邵吉梅,西北师大法学院2017级法律硕士(法学) 。



李琼: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宪法专题课程互动式教学探索实践的回顾与总结

转眼间研究生学习生涯中一学期已经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收获颇多,尤其是王勇老师讲授的宪法专题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让同学们在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研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对知识理解通透,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从2017年9月开始,每周一讲的宪法专题课是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紧密互动的课堂。为了保证互动式课堂有深度、有秩序的进行,课堂伊始,王勇老师提议将全班分为两个互助大组,每个互助大组分为四至五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四至五个同学组成。两个互助大组各需一名组长主持、负责本大组互助讨论。为了保证两个互助大组组长能充分的组织本组、代表本组,王勇老师提议采用“豆选”的方式民主、公平、公开的竞选出两名互助大组组长,这两名互助大组组长经“豆选”从三名自愿参加竞选的同学中差额选举产生,即由剩余36名同学每人用一粒黄豆作为选票进行投选并监督整个投选过程。

为了避免课堂互动过程中低效率及拖堂行为的出现,王勇老师带来了他的“法器”——铃铛。用铃铛来控制时间,好的程序应该是控制时间的艺术,每小组的发言控制在五分钟之内,王勇老师的总结性发言控制也控制在五分钟以内,以此保证互动的连贯性和公平性。

每一讲宪法专题课程开始前,王勇老师会事先留下这一讲需要讨论的问题与相关的阅读材料,同学们需要提前针对上课要讨论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课堂上每个小组先进行十分钟小组自由讨论时间,同学们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看法进行头脑风暴,总结归纳出最准确最完善的答案,然后由两个互助组组长主持本组讨论,两个互助大组中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两个互助大组中的各个小组就同一问题进行轮流阐述。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宪法学具体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讨论中也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了消极应付课堂、上课睡觉、早退等情况的发生。一学期以来,同学们上课积极参与,课前认真准备,每个同学都发过言,课堂氛围浓厚,头脑风暴效果突出。

每个小组发言后,王勇老师都会根据这一小组的回答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启发,包括提出延伸性问题、提出不同观点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总结性陈述等,每一堂课最后,王勇老师都会针对本讲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性发言,高屋建瓴的指出某一知识的关键点所在,以及点透其背后的演进与内在逻辑。对同学们而言在自己回答的基础上更是听取了其余几个小组针对同一问题的回答以及王勇老师的讲授,有利于同学们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领会精神。

与此同时,王勇老师悉心教授同学们如何做课堂手记,如何用一页纸表达每节课讨论问题的精要。在精确、完整表达的同时,更要求简练、有逻辑性,包括利用图形、模型等可视化的方式来绘制心知版图。课堂手记具体内容包括心知版图、新的认识与看法、是否提出问题等方面。课堂手记不仅是同学们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总结,更是同学们提出问题、谈个人看法、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每节课下后要求第一时间收同学们的课堂手记,使得同学们必须抓住课堂时间,在回答问题和倾听其他小组代表发言的同时,认真撰写课堂手记,避免了消极应付课堂等问题的出现。

本宪法专题课程的成绩考核方式较为多样化,有利于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具体成绩考核包括是否按时上课、每节课回答问题的次数、是否按时交回课堂手记、期末考试成绩等多方面,摒弃了单一点名制下同学们被动上课的消极情绪,多方面加强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勤动手、多动口、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加大了互动式创新课堂的良性循坏。

总而言之,本宪法专题课程作为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互动式教学创新课程,是王勇老师进行创新型互动式课堂的有益尝试,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填鸭式”、“大水漫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理念,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同学们普遍反映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了,习惯性的进行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分析问题更全面深刻,也增强了与他人沟通表达的能力。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同学反映创新型互动式课堂的不足之处:同学们水平都差不多,更希望老师能多传授一点“干货”,希望能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全面的讲授,收获更多知识。






作者简介:李琼,西北师大法学院2017级法律硕士(非法学)。



 



上一篇:对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身边法治:“标语”征收的适法性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物权期待权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实现
  • 关于王小盾性骚扰的十个假如
  • 送别【反贪即将转隶有感】
  • 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
  • 新形势下监察委的工作思路
  • 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 买到的房屋与样板房不一致能否退房
  • 最全打官司攻略出炉!
  • 让“用心”成为一种习惯
  • 青年岳飞是如何炼成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