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高尔泰的一滴泪——《寻找家园》读后

时间:2018-01-11 08:51:22  来源:  作者:

  有意无意间,读过一些右派分子的回忆录或故事。

翻译家巫宁坤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看书的时候,时常碰到翻译毁了作品的情况,受限于翻译的水准,原本不错的好书变得不忍卒读。巫宁坤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则鹤立鸡群,如同珍宝一般闪闪发光,更何况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让人怅然若失、回味再三的故事。出于好奇,偶然的机缘,百度了一下“巫宁坤”,随后慢慢了解到这个右派分子的曲折命运。

1951年,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的巫宁坤,接到北京燕京大学校长的急电,邀请他回国任教。随后,又收到中央政务院的欢迎信。自1949年到1951年间,身在美国的巫宁坤一直在关注祖国的动态。他后来回忆道:“两年来,国内亲友不断来信,对新中国的新生事物赞不绝口,令人心向往之。于是,我决定丢下写了一半的英国文学博士论文,兼程回国任教。”临行前,同在芝加哥大学的好友李政道前去送行话别。巫宁坤问他:“你为什么不回去为新中国工作?”李政道回答道:“我不愿让人洗脑子。”满腔热情的巫宁坤回到故土,正好赶上了政治气氛变化的当口。他不仅留学美国,而且曾担任美国“飞虎队”的翻译,和“美帝国主义”的干系成为后来一系列悲剧的根源。1957年,巫宁坤被划为右派,强制劳改。凑巧的是,1957年,由于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李政道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下放、劳改,巫宁坤颠沛流离。1979年,历尽磨难的巫宁坤返回原单位,等待平反。无意中,从报纸上读到爱国华人李政道回国访问的消息。二人匆匆见面,一个是世界知名物理学家,一个是刚刚劳改结束的右派,命运的偶然、无常,只能如此。随后,巫宁坤移民美国,写下回忆录《一滴泪》——众多右派分子眼泪中的一滴。罗马凯撒大帝曾有名言:“我来,我见,我征服。”巫宁坤将其改写为“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作为半生遭际的写照。

高尔泰的回忆录《寻找家园》,也是众多右派分子眼泪中的一滴。他出生在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父亲高竹园是江苏一位乡绅,经营一家仓库,赚来的钱在本地办了一所学校。抗战的战火蔓延,全家被迫迁到山中避难。战乱中,买了五亩半的土地租给农民,以此为营生继续办学。谁成想,这五亩半的土地连累了一家人。1949年之后,高竹园先是被定为“开明绅士”,后被划为“地主”,反右运动又被定为“右派”。《湖山还是故乡好》一文中,他写道:“五八年夏天,县上在东平殿广场建筑司令台。正值‘大跃进’高潮,参加劳动的居民群众情绪昂扬,等不及窑里的砖头冷却,就逼着‘地富反坏右’出窑。父亲在毒日头底下,背着灼热沉重的砖头赶路,没能支持得住,从跳板上跌下来死了。他是世纪同龄人,时年五十八岁。背上的衣服焦黄,粘连着皮肤上破了的水疱,撕不下来。母亲和二姐收尸时当众大哭,被指控为‘具有示威的性质’,现场批斗,成了‘阶级斗争的活教材’。”读到此,总是想到电影《霸王别姬》里游街批斗段小楼、程蝶衣的那场戏,火焰熊熊,屈辱,悲惨,同情,无奈。

就像《霸王别姬》里的两个戏子,高尔泰如同上帝手中的骰子,在时代的动荡中,风吹雨打,四处漂浮:他生于抗战,因为一篇探讨美学的论文被打为右派;他在被称为“死亡集中营”的甘肃酒泉夹边沟劳改农场接受改造,由于领导的一句话被抽调去作画而免于一死······受尽劫难的高尔泰,记记写写,从童年到当下,保留了一份珍贵的史料。除了为历史留下一份见证,《寻找家园》也是一本优质的散文。面对往事,作者写人记事,没有戾气,没有过多渲染,苦难中透露出一种风度,读来让人感怀。


高尔泰《寻找家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上一篇:黑猫白猫论不完全适用于公平正义 下一篇:回顾过去的2017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物权期待权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实现
  • 关于王小盾性骚扰的十个假如
  • 送别【反贪即将转隶有感】
  • 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
  • 新形势下监察委的工作思路
  • 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 买到的房屋与样板房不一致能否退房
  • 最全打官司攻略出炉!
  • 让“用心”成为一种习惯
  • 青年岳飞是如何炼成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