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疼》—没有一种生活不疼痛

时间:2017-12-14 10:04:57  来源:  作者:

读书的时候,还是喜欢读些经典的著作,毕竟大浪淘沙,经过时间的检验,历久弥新,对于今人良莠不齐的著作,则是慎之又慎,尤其是看到书的封面上简介是80后或是更小的年龄,总感觉这样的年龄阅历是否丰富,积累和沉淀是否充足,生怕失望不肯轻易去读,但是作为同龄人,又忍不住去读。

记得读过一位刚毕业就隐居在山上的大学生写的书,作者就是一位80后,里面的很多观点不敢苟同。作者说到在山上自己很少看书,一年只读了两本书,而且说书上的东西都来自于几十本经典书籍中,只要读了这几十本经典,其余的书就不用读了,颇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感。说到书法,也是如此,只是对着字帖临习几遍,就把字帖丢一边,随心所遇的挥毫泼墨了。读到这里,就知道这个年轻人如果按照这种想法做下去,估计就很难进步了。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只是在山上睡大觉、晒太阳、刷手机,这离乡野村妇也就不远了。对于他的公众号,我还是一直在关注着,果然也就没见到他的第二部书出来,无非是在山上的生活起居吸引一些微信粉丝,最近的公号更新的越来越慢,估计下山去了也未可知。想想这位年轻人,如果在山上静心的读书、画画、练习书法,或许将来他会有些许成绩也未可知,至少还能修身养性。可是他虽然身在山上,心却在山下,甚至比山下的人还浮躁。

后来读了蔡崇达的《皮囊》,眼前一亮,这位来自南方沿海小镇的80后,用自传体的形式把这个时代同龄人的际遇、亲情、友情诠释的很具象而深刻。最近读了孙频的小说《疼》,更是惊叹,一位80后作家,到底经历过什么,让她作品如此犀利透彻。

孙频的小说《疼》,里面的五个故事“色身、圣婴、抚摸、柳僧、丑闻,大多是现代人的境遇真实写照。

有为了生计而作裸替的不知名群众演员,攒够了积蓄准备买房子,谁知母亲得了癌症,花掉积蓄后,母亲依然离她而去。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嫁给不喜欢的男人,当男人车祸成植物人后,出于义务、道德等去照顾这个植物人。读到这里想到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中的一段关于骆驼、狮子和孩子的象征义论述。这位女演员的经历和思想历程却是何其的相似。骆驼代表的是压在身上的重量,骆驼把重量承担在自己的肩上,这重量可以是世俗的价值观、传统的习俗以及责任或是义务等等,可是狮子则是自由的代表,狮子反抗的是披着龙鳞的龙,每一个鳞片上都写满了“你应当”,而狮子的力量却是向着“我要”的自由而努力,尽管狮子不可能彻底的改变普世的价值观,但是狮子的力量却是可以创造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孩子则是直接的塑造了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就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并活在其中,于是世界就成了孩子的乐园。

女演员最后离开那个曾经抛弃尊严而得到的房子,离开了那个自己从未爱过却生活在一起的人(即使是健康的时候也是不爱他的,当然此时这个植物人正在被赎罪的人悉心照料着),也抛弃了那些普世价值观所谓的成功,这位女演员在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疼痛之后,终于明白“家”不是房子,离开了父母、亲人,也就无所谓家了,也许这位曾经的女演员会开启一种新的生活。

有陕西的女子远嫁到湖南,在丈夫去世后和女儿相依为命,为了缓解母亲的思乡之情,女儿带着母亲到陕西的老家,发现自己的哥哥早已老年痴呆,甚至连这个妹妹都认不出来,嫂子更是势利的很,觉得母女俩耗费了她家的粮食。就连曾经在陕西时,给母亲留下美好回忆的年轻人也已经成为木讷并且瞎了一只眼的老人。(这里像极了鲁迅笔下的闰土,在童年记忆中的闰土和成年后闰土的巨大反差),这也就印证了有时美好的记忆只能是记忆,用现实去印证记忆的美好,大多也就会失望的,不如就留在记忆中。一切诸如思乡之情、亲情、甚或初恋的美好记忆,瞬间就被现实击碎了,也许是世事的变迁,也许是时间的磨砺。母女之间也有着沟通和交流的屏障,最后女儿和母亲之间也没能跨越横亘在她们面前鸿沟,怎一个“疼”字了得。

有为了让自己因患病吃药而导致肥胖的女儿能有个归宿,不惜以房子甚或金钱各种手段给女儿物色能够照顾她并和她结婚的男人,甚或不惜牺牲了自己生命的母亲,充满着绝望之疼。

孙频的小说语言犀利,用了大量的比喻,以及对人的心理的分析刻画,感觉很是有很多的触及人心的东西,亲情之疼、爱情之疼还有现实之疼,无一不在。在读的时候,和余华的风格很相像。

只是在结尾的处理上略显突兀,在《丑闻》中,女博士在有人进屋抢钱的时候,色诱了这个劫匪,在发生关系后趁其不备将其杀死,然后发现是曾经给她家里修过水暖从农村来的打工男孩,曾说过因为买不起回家的车票而很长时间没有回家,这也是其铤而走险的原因。这样的结尾很突然,女博士瞬间就成为了杀人犯,从全程来看,是女博士在爱情受挫,自尊心屡屡的受到打击,和院长一夜情后就被抛弃,企图做院长夫人的想法也变成泡影,后又对酒吧的小老板投怀送抱,居然也被抛弃,这也许是自暴自弃的开始。但是在这次抢劫中,主动抢劫的人变成了被色诱的对象,一切都在女博士的操控中,再去杀掉这个劫匪,缺乏合理性和人物发展的必然,至少和主人公的一贯的做事风格是不符合的。

同样,在《柳僧》里,母女二人回陕西探亲,母亲为了恋旧,花了半个月工资给自己年轻时候对自己好的农村青年买了一个钱包,这是她对家乡的美好的回忆,当母亲到了昔日恋人的家里后,当年的青年男人已经变成了木讷、世俗的老人,而且在矿山的事故中瞎了一只眼睛,瞬间击碎了母亲的美好回忆,母女俩逃也似的离开。文中结尾处,女儿开着离婚分来的二手车走到柳林后,这个瞎眼老人带着两个儿子,拦在路上,为了抢钱,将母女二人杀害,文章到此处结尾。当然在小说中这样的处理是没问题的,但是对这对母女的处理却是显得突兀,显得把读者引出了故事情节。女儿开的是二手车,只是在城里的普通工薪阶层。即使作为生活贫困的农村人也不至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村口明目张胆的去杀害回农村走亲戚的母女两人。如果是为了形成人物的反差,可以采取别的处理方式。至少让母女二人在回程的时候,诸如母亲也得了选择性失忆,或是拿着钱包默默的出神,然后汽车路过那片埋着她父亲的柳树林,这样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就更大。

如果说在余华的作品《活着》中,那些死亡,尽管看似偶然和巧合,但是在作者的文章框架下,却也显得这样的自然,以致于看到后来,心理都在担心,希望福贵身边的人不再死去,不再离开他。《活着》中的死亡既有天灾也有人祸,还有与历史背景的契合,也就能引发人的思索。在后来看《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也总担心不要有人死去,尤其是许三观在一路卖血到上海,生命极尽垂危,这种担心就又出现了,但是余华并没有让其死去,而是最后日子好的时候,去医院卖血被告知不能卖而结束了小说,这样能引发思考的地方就很多。

尽管《疼》中有几个故事的结尾美中不足,却也是瑕不掩瑜。

“人间别久不成悲,无法够得者,便是一切痛苦的痛苦,于是我们的疼痛可能是一种疾病的发作,一种近乎不诚实的激情,一种对上帝的渴望,一种自我毁灭之后的复活,一种对爱的毫无保留的向往”。没有一种生活不疼痛,这种种疼痛却也发人深思。

(王少明)


上一篇:刺杀辱母案的理性回归 下一篇: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三点意义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物权期待权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实现
  • 关于王小盾性骚扰的十个假如
  • 送别【反贪即将转隶有感】
  • 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
  • 新形势下监察委的工作思路
  • 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 买到的房屋与样板房不一致能否退房
  • 最全打官司攻略出炉!
  • 让“用心”成为一种习惯
  • 青年岳飞是如何炼成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