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盛世之治-兼评热播剧《天下粮田》

时间:2017-12-24 22:19:55  来源:  作者:


中华上下五千年,先秦文明、汉唐盛世、两宋明清,悠远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乏辉煌、巅峰的时刻:文景、贞观、开元、康乾盛世等载入史册、不可否认。矗立在今天的时光之岸,回望史上的那些盛世,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在物质远没有今天发达的时代,仍抵万民称颂的盛世,靠的是什么?

修复并收复民心。

修复并收复民心又靠什么?我们以著名的贞观之治,看那盛世的模样。

《贞观政要》卷一“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年间官吏多数自律清廉严谨,权贵不敢欺压百姓。经商旅行没有盗贼,自然亦无黑导游,监狱时常没有犯人。牛马遍野,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特别难得的是,行旅之人自京师到岭表,自山东到沧海,进入山东村落,山东人家还把陌生的旅人当作客人厚加招待,甚至赠送钱财物资。古昔未有,不愧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极为重视法治,鉴于《武德律》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他采纳魏征“专尚仁义,慎刑恤典”(《贞观政要》卷五)的建议,强调“德主刑辅”的立法原则,命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修订新的法典,经前后10年的时间,于贞观十一年完成,颁行天下,称为《贞观律》后为《永徽律》承继。

若言贞观律为良法,而良法的颁行,还需善治。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治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史书记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集权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细观盛世的模样,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升斗小民与达官显贵能不能在法律面前真的平等。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就是司法者、执法者、行政者能否给予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公平与公正。

如果公平与公正真能看得见,正义就得到彰显,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自然不因时代不同、物质基础不同而有区别,那就是盛世的感受,。

无论多么好的制度、多么英明的决策,到了执行者那里如果变得面目皆非,不仅不会达到盛世,恰恰相反,历史的周期率就会起作用。所以,任何盛世的形成都离不开吏治清明、良法善治。治国就是治吏,正是此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天下粮田》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该剧以贤良之臣刘统勋、梁诗正等人为主角,讲述了为国尽忠的贤良之臣,勇于谏言,不计私利,为天下社稷黎民苍生,平冤案、废皇庄等系列故事。开篇以山东诸城遭遇粮荒,山东巡抚萨哈谅空仓造假欺君,诸城守备纪衡业随波逐流,事情败露后,自锁铁链,自杀身亡。在该剧第三集便借纪衡业之口喊出了惊世警言:“谎言误国”。虽然为剧,但这一声音,却穿越剧情,照进现实的时空。

由于刘统勋、梁诗正这些贤良大臣,忠于人民的利益,而得罪了利益集团,频遭陷害。朝中文武,不是从国家人民利益出发,而是从私利为本,势必清除梁、刘等人。一众奸佞,蛇鼠一窝、沆瀣一气,闭门将心思用在设计陷害忠粮,开门,着官袍戴官帽道貌岸然。举一例:他们用墨鱼汁能三个月后自动脱墨方法,使账册记录消失从而陷害梁诗正贪污官银,使梁命悬一线;众人联名捏造事实,诬刘统勋有篡权野心,逼迫刘统勋辞官回乡;串通造假,以文字狱害刑部忠臣孙家淦免职、浙江巡抚唐思训由二品大臣降为九品皂隶。这些对能臣贤士的陷害,全拜这些利益集团核心人物讷亲导演,众污吏紧密配合。一场场的官斗,斗的官场黑暗,法治不彰,而天下苍生,由于皇庄、官窑侵占粮田,导致人祸天灾,民不聊生。

该剧与其说是讴歌乾隆王朝对民生的重视,倒不如说是一部典型的“官场现形记”,强化版的“官场逆淘汰”,直观的呈现污吏对法治的破坏。而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就是以“寸土堂”为纽带的官商勾结,结成的利益共同体,置人民利益于不顾,排斥异己,正因如此,有人评论,所谓的康乾盛世,自乾隆始,日渐西山。如远在浙江钱塘的稻香村,官商合谋,仍用墨鱼汁书写契约,诱骗农户韩春来签约,但该契约最后褪色,韩春来被骗,为讨回说法,却被商家活活烧死。

贞观与康乾盛世的区别在何处?贞观亦有彼时之法治,因其吏治清明,保证了法治彰显;而康乾之末,却因吏治昏噩,法治不彰。《天下粮田》中的空仓案、水利银案、鱼鳞册案……无不来自官场人为造冤。如此吏治,如何能推行法治,天下苍生,又如何能将一心归于朝廷?

以刘统勋为代表的贤良能吏,人尽其才想发挥自已的才华报效国家,却被这些人设计、陷害。《天下粮田》剧首介绍,乾隆对刘统勋的器重,已经不能用求贤若渴形容,当乾隆亲自到午门迎接自山东上任户部尚书的刘统勋、并御赐铁靴允其殿上行走的时候,满朝文武,那鄙夷、嫉妒、愤恨的心理,这样的官场,注定了大清朝最终的结局:嘉庆之后,止于宣统。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赴紫禁城早朝,行至东华门外时,轿内忽然倾斜,抬轿人拉开轿帘发现刘统勋双目紧闭。乾隆闻后赶忙派御前大臣福隆安携药赶往救治,但刘统勋已经故去。乾隆亲往吊唁,到刘统勋家门口时发现门楣窄小、家居简朴,为之感动。回宫尚未进乾清门,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刘统勋不愧是真宰相”,亲自作挽联和怀旧诗,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

乾隆给予刘统勋的褒奖越高尚,就越是讽刺当时的乾隆吏治有多糟糕。

封建王朝,无论君主多么英明,也总要依靠贤明的能臣落实自己的治国之策;但铁的史实是,封建王朝中,记入史册的贤臣能吏总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官场的迫害,才名扬天下,他们名垂青史的背后,总是有着那令人掩面垂泪的悲情。岳飞是,《天下粮田》中的刘统勋、梁诗正是。封建的官场文化,总体现着这种恶习,不仅内斗,而且,斗得卑鄙而惨烈。所以,这里的“贤臣能吏”,总是相对于奸佞污吏才具有意义。

治国即治吏,只有吏治的清明,才是法治彰显的保障。州、府、郡、县,每个衙门里都有一个小皇帝。郡县治,天下安。正如《西游记》昭示的那样,天庭有多松懈,人间便多妖魔鬼怪。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作者单位。)


上一篇:杭州纵火案:检方以放火罪和盗窃罪提起公诉 下一篇:法官,你为什么那么着急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 物权期待权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实现
  • 关于王小盾性骚扰的十个假如
  • 送别【反贪即将转隶有感】
  • 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
  • 新形势下监察委的工作思路
  • 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
  • 买到的房屋与样板房不一致能否退房
  • 最全打官司攻略出炉!
  • 让“用心”成为一种习惯
  • 青年岳飞是如何炼成的?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